看过一个广告。
小女孩一路小跑来到爸爸的房间,充满期待地说,爸爸,你陪我玩。
爸爸在电脑前忙碌着,头都没抬,漫不经心地问了句,好啊,你要玩什么。
小女孩被难住了,她咬着手指头,皱起了眉头,然后失落地走出了房间。过了一会儿,小女孩又跑过来,依然很兴奋地跟爸爸说,爸爸,你陪我玩。
爸爸保持原来的姿势,还是那句,好啊,你要玩什么。小女孩想了想,又低着头走开了。
爸爸忙完,走到小女孩的房间,看到她坐在一堆玩具中,正百无聊赖地摆弄着。爸爸面有愧色,拿起手边的某个玩偶就去找小女孩玩。
小女孩玩的很开心,对爸爸又是抱又是亲,浓浓的父女情溢出来,画面很是温馨。
生活中对陪孩子玩这件事不那么上心的父母真的为数不少,他们对和孩子玩提不起兴趣。
如果不是孩子主动要求,他们不会跟孩子玩。
所以,很多父母的问题是,陪伴的时间保证了,但投入不够,和孩子互动少,陪伴的质量低,根本达不到增进感情,拉近关系的作用,反倒造成很多问题。
前几天,同事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:不是手机好玩,也不是电视多有意思,是我们当大人的太不称职了。
我问他何来如此感慨,他跟我倾诉了育儿的烦恼。
他家娃一岁多的时候很粘人,各种求抱抱求亲亲,他有时会不耐烦,就给娃看动画片,然后忙自己的。
娃看动画片多了,看到某个情节,能把对话接下去;
听儿歌的时候,也能跟着哼唱,而且唱得有板有眼;
一岁半的时候,娃看着早教片,竟然学会了几个英语单词。
他觉得看电视一举两得,娃既能学到东西,他也轻松,于是就给娃增加了看电视的时间。娃看得津津有味,十分投入,他就在一边玩游戏。有时候,娃也会凑过来看他玩,他捏着娃的手指在屏幕上点点点,收个金币什么的。
时间长了,他就发现不对劲了。
才半年而已,娃就已经对他没有兴趣了,电视和手机比他的地位重要多了。
早上起来,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拍醒,让他给开电视,不给看电视就嚎啕大哭,怎么威逼利诱都不见效,他被折腾得心力交瘁,每次都向娃屈服。
他主动改善和娃的关系,和娃聊天,娃扭过头不理他;
伸手抱娃,娃就推开他的手;
关掉电视或拿走手机,娃就哭天抢地般缠着他。
总之,电视和手机已经成为娃生活的一部分,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他很后悔的跟我说,真的不是电视和手机有意思,是我这当爸爸的太不称职了。
我能理解他的挫败,孩子确实陪了,时间也确实花了,孩子却跟他越来越疏远。
记得有次带娃去游乐园,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,玩滑梯的时候非要让妈妈在滑梯下边接住她。
但她妈妈忙着玩手机,一直不理她,让她自己玩。
看妈妈无动于衷,她只好自己玩,滑了一会儿就觉得没意思不玩了。
然后她就开始各种捣乱,不是推倒其他小朋友,就是霸住玩具不让别人玩,甚至从比她小的孩子那里抢玩具。
每次一听到有的家长喊,这是谁家孩子,她的妈妈才从手机中回过神,赶紧过来,跟对方道歉,然后训斥她一顿,威胁她再不好好玩就带她回家,说完后又走到一边去玩手机。
这样的妈妈,哪是带孩子玩,分明是让孩子自己玩,不要打扰她玩手机。
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要多抽时间陪孩子,增进与孩子的感情,但是很多人根本不会跟孩子玩。
有时候我们也懒得花心思陪孩子,于是就给他们看电视或者手机,人虽然在,心却早已飞到九霄云外。
孩子是敏感的,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情绪,也能从我们的心不在焉里感受到我们的忽视与冷落。
每个孩子他们从小就对爱有着天然的需求,如果他们感受到匮乏,就会想办法去寻求。
寻求的方法也多种多样。
有的表现得更加乖巧懂事,来让爸爸妈妈注意,有的则是通过调皮捣蛋,故意惹爸爸妈妈生气来实现。
如果我们一直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,他们的失望就会累积。
压抑住对爱的需求,变得冷酷无情,又或者疏远我们,不再对我们抱有希望。
如果我们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,就能越早弥补。
作家艾明雅在育儿上也是赞同陪伴不在时间多少,而在质量高低。
她可能一周工作六天,剩下的一天将所有事情都推掉,关掉手机全心全意地和女儿荡秋千玩海洋球。
虽然陪女儿的时间不多,但每个时刻都是高质量的,女儿能够得到妈妈全心全意的爱,她的内心能得到满足。
陪孩子,不只是停留在陪孩子玩玩具,看书,讲故事这些,只要我们真的愿意走进孩子的世界,愿意开动脑筋,可以玩的东西真是无穷无尽,玩的花样也会多出许多。
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满腔的热情与专心致志的爱,这样他们才能被爱沐浴着,健康的成长。
不要再假装陪孩子了,如果你不能全心投入,就不必再浪费时间,倒不如把时间和心思花在如何高质量的陪伴上。
因为高质量的陪伴永远是稀缺品,远比长期低质量的陪伴有价值的多。
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199号